《上瘾》和文化产业和文化输出的逻辑
- 转载自豆瓣八组某直男用户
- 2016年3月27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中心思想:官方或者某些人看不惯某些作品,就觉得是看这些作品的人有错,需要矫正他们的观念,甚至用“未成年人”的接口去打压那些作品,而不是想作品受欢迎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这是家长式的思维。韩剧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韩剧努力迎合市场,迎合人民的喜好,而很多时候,这种喜好具有普遍性,所以容易输出国外。而家长式的思维则认为这些喜好是错误的,要打压,你可以打压中国人的喜好,但是打压不了世界他国人民的喜好,你的作品不去迎合人民的喜好,那就别想输出了。 我记得多年前很多人和中国媒体都说韩国台湾偶像剧垃圾,就是花瓶,卖肉相,大陆影视才重视演技不看脸,才是正道。可惜,现在中国走到看脸的时代,这是时代趋势,压抑是压抑不住的。当然未来这一阶段也可能会过去,但是你不走这个阶段,而总是去压抑,那就别想进步。 下面开始长文,慎入 --------------------------------------------------------------------------------------- --------------------------------------------------------------------------------------- ---------------------------------------------------------------------------------------- 中国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厚古薄今,不重价值只重人伦的积重难返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和不健全体制下的传统家长制思维相结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相得益彰,流毒甚广。


譬如上面这段信息可以看出,上头至少对一个事实是认可的,那就是他们承认日美动漫更受欢迎。 然而,要命的地方在这里。一般我们见到自己的意见和大众相反,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我们首先都会怀疑是不是自己错了,然而只有一种思维会反过来想,那就是家长制思维。 他们从日美动漫更受欢迎,想当然地推出,这是看日美漫画的人错了。 就好比有些人看《上瘾》受欢迎,就想当然的说,腐女们错了。 为什么?因为在家长制的思维里,我比你先天优越,而你先天需要被教育,是一切言行的前提。尽管任何事实,我们都可以问为什么,都可以追问之前的原因是否合理,但是在家长制思维里,我先天比你优越,是一条不能被质疑的强盗逻辑,这块阵地如果失守,那家长的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比你高,你哪怕一句话不说也先天就需要被我教育和引导,我管你也是为了保护你。“这是一条家长制思维的不容置疑的逻辑。 怎么样才能摆脱家长制思维?家长制思维源于人性,而掌握权力的人,先天就倾向于这样的思维,这是人性的缺陷,而要最大程度抑制这种卑劣的人性,需要健全的制度。用人性来制衡人性,对于人类这种不完美的生物来说,是目前相对完美的方式。否则,这种错误还会继续下去。 此外,由于悠久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始终迈不过一个”历史“的情结,言必称历史,太沉重。从古时候起,就是厚古薄今。孔老夫子身处古代,已经觉得当时道德沦丧,觉得西周时期才是黄金时代。然而到今天呢?没有变,还在向古人看齐。 其实文化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不过就是某一时期,某个地方的人,消费他们的时间的一种方式。因为一天只有24小时,就好像口袋里只有24个硬币,在不妨碍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这24个硬币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而大多数人消费时间的方式,就约定俗成地成了一种文化。文化没必要过度给它赋予沉重的使命,不合时宜的会死去,鲜活热烈的又会不断萌发,但是只有一条定律是永远不变的,有开始的必定会有结束。 为什么我说不少文化的结束是必然?还以我前面提到的24个硬币为例,假设世界的文化是一个大商场,那么这个商场的货品每天都在几何级数增多,这些货品都需要我们支付硬币(时间),但是我们手里的硬币(一天24小时)有没有增多呢?没有。几千年来,还是只有24个。这就注定了我们只能节约地消费时间,而有些不合时宜的文化注定会死去,这和它的内涵无关,纯粹是24个硬币已经玩不过来的缘故。古时候没人会打高尔夫和电子竞技吧?所以他们听相声,看戏曲可以消磨一天的时间,但是今天,尽管我知道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但是我不可能去电影院看完《星球大战》,刷完微信朋友圈再去听相声看戏,原因就是我没硬币了,24个都花完了。(原谅我黑了一把传统曲艺,我对曲艺的看法是他们不会消亡,但不会再主流了。) 好了,既然来的挡不了,去的留不住,为什么要成天刨古人的坟堆? 什么亲近历史,身份认同,命脉,复兴。这些厚重的词汇,本身就说明了现在文化的孱弱。用老子道德经里的话说,无丧,焉用德?真正处在生命最旺盛时期的文化,自己绽放都来不及,天天让你爽,天天给你看新花样,让你喝彩,哪里还有闲工夫跟你来谈关注自己的重要意义和道德价值? 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文化的内容本身就是他们生命力的最好诠释,而不是靠这种强迫人去传承,去道德绑架来延续自己苟延残喘的空洞的早已死去的文化。 上头不懂动漫,就不应该插手,让懂的人去做擅长的事。但明显他们不愿意,所以这种局面会持续下去。80后一代是看着圣斗士长大的一代,时间会把他们推上去,会换血,时间会解决一切。 同样再多嘴几句。 新华社发了一篇,说《技术无罪,也不能娱乐至死》。(大意如此) 我想问,什么时候,人民该如何娱乐,该娱乐到什么程度,是公权力应该关心的事情了? (当然,我指的娱乐不是广义上的,因为从广义上看,虐待别人,吸毒同样可以被行为人认为是种娱乐,我的娱乐是以不违背人性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的。) 娱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品位问题,品位有高有低,有人爱上豆瓣知乎,有人爱跳广场舞,品位有高下,但是没对错。而假设品位低到没有下限,那顶多就成了道德问题,而就算退一万步,我的娱乐成了道德问题,即使是法律,都不应该干涉道德问题。什么时候轮到一个公权力,来对这种事横加干涉了? 其实大家早已明白,”保护青少年“是一条官方插手私域的屡试不爽的借口和工具。逻辑很简单,你说你不用我管是吧?那么除了你,孩子们总该管吧?好了,既然青少年也在你们之中,我为了他们这么做,也是顺理成章的了。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以你们之中有孩子这一铁证,就可以把你们整体当成孩子处理了。(至于分级制度这种让我没法再以管理孩子为由把你们当孩子管的制度,那是断不可能了,真那么做了以后我还拿什么借口管理你们) 这种对私域的粗暴侵犯,这种家长制作风,到今天还存在。 曾有一个国家扶持的动画公司的官方主页里看到这种类似打鬼子的描述:“市面上妖魔鬼怪横行,侵害少年儿童,为了弘扬正气,我们要制作出精良的,走向世界的XXXXXX”(大意如此) 官方不理解动漫倒也算了,你作为一个被扶持的傀儡,再怎么卑鄙也好歹是吃这碗饭的,你能不能有点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节操?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这样的公司会有什么好作品?雷锋的故事2?高铁侠资料片,道德之旅? 中国人太累了,从古时候起就强调“文以载道",但到今天还不知道”不言之教“才是真正深刻的,真正能感染人心的。而说教式的,私塾先生式的基于宗法社会的传统教育,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里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大家都心知肚明。 ”常年浸染于架空历史,娱乐至上的动画片,何谈传统的教化,价值的传承?“这句话是错误的。 架空历史不代表不能教化,也不代表不能传承价值,只不过教的不是你要的化,传承的不是你要的价值而已。其次,就算要教你的化,传承你的价值,也有很多其他更适合的方式可以选择,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等其他或多或少参与的手段进行,没必要手里拿个针筒,在任何可以触及的一切角落都试图注点水,抓到一头牛就给牛注点水,抓到一只鸡也给鸡注水,抓到一只蚂蚁也要给蚂蚁头上注点水,民智已开,你针筒里的是什么水,大家都看得见,你逮谁戳谁,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你还不如只给牛注点水,至少牛肉注点水还能吃,大家忍气吞声吃了也就吃了。 中国的动漫想要给力,首先要跟两个对象撇清关系。第一个是跟孩子撇清关系。第二个是跟历史撇清关系。 要到什么时候你们才能明白,如今的动漫,不是给孩子看的动画片,不是你们寓教于乐的宣传工具,而是——————画出来的电影。 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你不让我吃饭,我也不可能去吃屎啊。 -----------------------------------------------
Commentaires